關於同名電視劇,請見「中國遠征軍 (電視劇)」。
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芒友舉行會師典禮存在時期1941年12月23日-1945年9月2日國家或地區 中國 英屬緬甸 英屬印度效忠於 中華民國部門 國民革命軍種類合成軍(以陸軍為主)規模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約100,000中國駐印軍:約120,000中國遠征軍(第二次):約160,000直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與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國抗日戰爭
滇緬路戰役
仁安羌戰役
緬甸戰役
滇西緬北戰役
指揮官著名指揮官
宋希濂
杜聿明
孫立人
史迪威
衛立煌
羅卓英
鄭洞國
廖耀湘
戴安瀾
採用美式裝備的遠征軍部隊在印度閱兵
駐印軍部隊於蘭伽,攝於1944年
閱論編太平洋戰爭中太平洋戰區
夏威夷
威克島
馬紹爾及吉爾伯特群島
K作戰(英語:Operation K)
杜立特空襲
中途島
RY作戰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
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
火山及琉球群島
囚徒行動(英語:Operation Inmate)
印度洋戰區(英語: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日本入侵印度洋(英語:Japanese raiders in the Indian Ocean)
安達曼群島(英語: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Andaman Islands)
聖誕島
第1次印度洋
孟加拉灣(英語:Operation Stab)
第2次印度洋(英語:Indian Ocean raid (1944))
東南亞戰區
印度支那 (1940年)
泰法戰爭
入侵泰國
馬來亞
香港
新加坡
印度支那 (1945年)
馬六甲海峽
法學家行動(英語:Operation Jurist)
急潮行動(英語:Operation Tiderace)
拉鏈行動(英語:Operation Zipper)
東南亞轟炸 (1944年-45年)(英語:Bombing of South-East Asia (1944–45))
緬甸戰區
緬甸 (1941年-42年)
緬甸 (1942年-43年)(英語:Burma Campaign 1942–43)
緬甸 (1944年)(英語:Burma Campaign 1944)
緬甸 (1944年-45年)(英語:Burma Campaign 1944–45)
西南太平洋戰區
荷屬東印度 (1941年-42年)
菲律賓 (1941年-42年)
所羅門群島
珊瑚海
葡屬帝汶戰役
新幾內亞戰役
菲律賓 (1944年-45年)
婆羅洲 (1945年)
澳大利亞
北美戰區
埃爾伍德(英語:Bombardment of Ellwood)
阿留申群島
伊斯特萬角燈塔(英語:American Theater (World War II)#Bombardment of Estevan Point Lighthouse)
史蒂文斯堡(英語:Bombardment of Fort Stevens)
瞭望空襲(英語:Lookout Air Raids)
氣球炸彈
草裙舞計劃
PX行動
日本本土戰區
空襲
東京
橫須賀
吳港
馬里亞納群島(英語:Japanese air attacks on the Mariana Islands)
飢餓行動
海軍炮擊
相模灣
庫頁島
千島群島
原子彈轟炸
廣島
長崎
沒落行動
日本投降
滿洲及朝鮮戰區
關東軍
滿洲戰略攻勢行動
牡丹江
清津行動
中國戰區:抗日戰爭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1941年成立之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1]:1。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英屬緬甸對抗日本陸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出國作戰的國民革命軍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對美國、英國宣戰。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地區(時為英屬地)的對日作戰並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征軍。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0,000餘人,傷亡接近200,000人。
組建背景[編輯]
參見:聯合國家宣言、美英荷澳司令部、太平洋戰爭和中緬印戰區
1939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戰役潰敗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憑藉中國支援英國在遠東殖民地緬甸、印度、馬來亞之軍事,以挽救遠東大後方[1]:1。同時,中國為要取得中國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公路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1]:1。中國若外援不保,與日本對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日本逼迫法國維希政府斷絕中越交通後,又要求英國封閉滇緬公路。1940年6月24日,日本外務次官谷正之向英國駐日本大使克萊琪正式提出,禁止通過滇緬公路向重慶政府運送軍火及汽油、卡車等可能增加其抗戰能力的物資。1940年7月12日,克萊琪與日本外務大臣有田八郎會談,英方接受6月24日日本提出封鎖滇緬路要求。7月18日,英國、日本關於封鎖滇緬路運輸的協定在東京簽字。協定規定:自即日起,禁止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及鐵路材料經緬甸運入中國。同時,緬甸禁運之貨物,香港亦予禁運。當天,英緬當局發布布告:奉命禁止摩托、汽油、鐵路材料、汽車及軍火等物資經緬甸運往中國。英國首相丘吉爾當天也在英國下院宣稱,英國封鎖滇緬路,是覓致公允的解決辦法。要達到與日本改善邦交的目的,有兩個要素,一為假以時間,一為解除緊張空氣。一方面日本反對軍用品經緬甸輸入中國,以致空氣日趨緊張;一方面英國如允永久封鎖滇緬路,則不能履行對中國應負之義務。丘吉爾表示,準備對中日兩國竭盡綿薄,以和平及和解步驟求其成功。7月25日,丘吉爾接見中國駐英國大使郭泰祺時說,英國封閉滇緬路,在於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1]:5。
1940年9月22日,日軍進駐印度支那,直接威脅到英美在東南亞的勢力。1940年9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對日本禁運。10月8日,英國駐日本大使克萊琪正式通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英日間關於停閉滇緬路之決定,無續訂之必要,英國決定於10月18日起,重新開放滇緬路。10月8日下午,丘吉爾和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下院正式宣布重開滇緬路。10月16日下午2時,英國駐臘戍海關開始驗貨。10月18日零時7分,滿載貨物的卡車60輛駛離臘戍。至此,中斷3個月之久的滇緬路重新開放。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曾養甫親赴仰光主持通車事宜。10月18日港英政府輔政司發表聲明,恢復滇緬路封鎖前香港與中國間的貿易關係,以前禁運之汽油、鐵路器材等,一律解禁。
至1941年初,「雲南王」龍雲獨攬雲南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雲南的政治蔣介石不能過問;經濟方面一直使用「滇幣」;軍事上則中央軍不能入境。1940年夏秋日軍進駐印度支那,中央軍嫡系部隊向滇黔、滇川、滇康邊境陸續集中:
滇黔邊境:
在興仁、興義附近整訓的為第六軍甘麗初部三個師(第四十九師、第九十三師、暫五十五師);
在安順、盤縣附近整訓的為第五軍杜聿明所部三個師(新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第二百師)及機械化部隊。
滇川邊境:在瀘州、敍永附近整訓的為第七十一軍鍾彬部兩個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另有新二十九師馬維驥部。
滇康邊境:在西昌、會理附近為第七十一軍第三十六師。
滇桂邊境:為第五十四軍黃維(後闕漢騫)部的第十四師、第五十師、第一九八師。
川黔境內:為第二軍王凌雲部的第九師、第七十六師、第三十三師;稅警總團孫立人部(一九四一年底編為新三十八師),新二十八師劉伯龍部。這兩個師後編為第六十六軍張軫部。
以上部隊因蔣、龍間的矛盾,長期未能入滇。一直到1941年中英軍事同盟醞釀期間,準備雙方協力保全滇緬路及仰光國際交通線,蔣龍之間經過長期曲折的商討,1941年秋冬間,第六軍第49師彭璧生部先開滇緬路擔任護路,第五軍也開入雲南楊林、霑益、曲靖等處。成立昆明防守司令部,以杜聿明兼任司令。接着第六軍九十三師陸續開往車裏、佛海等中老邊界布防。1941年12月間又將新二十八師、新二十九師、新三十八師三個師編為第六十六軍,以張軫任軍長,準備參加緬甸遠征。
1941年年1月,英國派遣丹尼斯少將為駐重慶陸軍武官,開始和中國醞釀中英軍事同盟,首先通過中國對緬、印、馬的軍事考察,兩國共同商定保全緬甸的具體軍事計劃。1941年1月經過協商,「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團長商震,副團長林蔚;團員:陸軍杜聿明、侯騰(軍令部第二廳副廳長)、馮衍(軍令部第一廳第一處處長)、唐保黃、劉方矩(軍令部第二廳二處上校科長)、空軍王×贊,海軍周應聰(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外交鄭康祺,商震的秘書劉耀漢。1941年2月初出發,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約三個月之久,搜集有關緬印馬經濟政治軍事資料,編成《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油印本計三十餘萬字,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緬甸共同防禦計劃草案。1941年夏間中國正式提出中英關於緬甸共同防禦意見書,英國然堅持中國應在中老、中緬邊境布防,以防止日軍截斷滇緬路,強調時機未到不允中國軍隊及早入緬布防。中國方面在雲南成立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以林蔚任團長,蕭毅肅為參謀處長,及參謀若干,策劃中英有關作戰的一切業務。英國任命胡敦為英緬軍總司令,從1941年春在緬甸僅有的尚未裝備訓練完成的英緬軍第一師,增加了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軍第六十三旅及裝甲第七旅(坦克150輛),並炮兵、空軍等部隊。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與美國、英國宣戰。1941年12月11日中國軍隊正式動員準備入緬。12月11日,蔣介石令第六軍第九十三師開車里,第六軍第四十九師以一個加強團開畹町,歸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指揮,準備開景東;12月16日,令第五軍、第六軍動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1]:13。1941年12月23日在重慶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1]:1。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着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1942年2月,中國軍隊先後動員入緬[1]:1。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12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因變化未成),指揮3個軍在緬甸[1]:1。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依照協定求助由中華民國組建遠征軍協防緬甸,遠征軍司令長官由羅卓英擔任(而後在史迪威的壓力之下,由杜聿明接任代理),由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當時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第一次遠征軍(1942年3月至8月)[1]:3[編輯]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至1942年4月3日),繼任羅卓英(1942年4月3日-8月),副司令長官杜聿明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團長林蔚
中緬印戰區美軍中將司令並兼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
第五軍軍長杜聿明
軍直屬野戰補充團團長周耀禮
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
598團
599團
600團
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
64團
65團
66團
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
286團
287團
288團
游擊司令(第五軍新兵訓練處)黃翔 周耀禮
工兵團李樹正
裝甲兵第一團胡獻群
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
騎兵團林承熙
輜重兵團杜洪範
特務營
通信營
戰防炮營
消防連
平射炮營
高射機槍營
野戰醫院
修造工廠
軍樂隊
第六軍軍長甘麗初
第四十九師師長彭壁生、師參謀長方仲吾
145團
146團
147團
第九十三師師長呂國銓
277團
278團
279團
暫編第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
1團
2團
3團
特務營
工兵營
搜索營
通信營
輸送營
機械所
輜重兵團
第一醫院
第二醫院
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 副軍長成剛
新編第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
112團
113團
114團
新編第二十八師師長劉伯龍 軍委會中緬運輸總局警衛處警衛
82團
83團
84團
新編第三十九師師長成剛, 繼任馬維驥
85團
86團
87團
特務營
搜索營
工兵營
通訊營
輸送營
輜重兵團
第一野戰醫院
第二野戰醫院
第三野戰醫院
第36師李志鵬(師長)
炮兵第18團第1營
陸軍戰車防衛炮直屬第1營
野戰重炮兵第2旅第13團第1營
獨立工兵第24營
憲兵第24團一部
英緬軍總司令:胡敦(-1942年3月8日) 亞歷山大(1942年3月8日-)
英緬軍第一軍團:斯立丹
英緬軍第1師師長:史考特
第1步兵旅旅長:法威爾
第2步兵旅旅長:法凱
第13步兵旅旅長:柯第斯
英印軍第17師師長:史密斯
第16步兵旅旅長:瓊斯
第46步兵旅(後改為第18步兵旅)旅長:埃金
澳軍第13旅
英裝甲兵第7旅
英駐緬空軍指揮官:羅奧。至3月11日轟炸機增至15架,另增加驅逐機30架,美志願空軍隊(驅逐機8架)
轟炸機隊(飛機14架)
戰鬥機隊(飛機14架)
第二次遠征軍(1943年初至1945年3月)[1]:4[編輯]
第一次入緬失敗後退入印度之部分軍隊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駐印軍」或「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軍隊退至中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之部隊,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1]:2。1943年2月,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財政部部長宋子文與史迪威就美國負責為遠征軍21個師提供裝備達成一致;至10月,美械運抵昆明,然而,分配給遠征軍的總量只有14個師的裝備。中國遠征軍共8個軍21個師:王凌雲第2軍、邱清泉第5軍、黃杰第6軍、何紹周第8軍、趙公武52軍、周福成53軍、方天54軍、鍾彬71軍。1943年11月23日,衛立煌出任遠征軍司令長官,提出每個軍領兩個師的美械先裝備本軍兩個師,以後看情況再裝備第三個師。後來稱之為半美械軍。1945年4月,魏德邁的阿爾發計劃落地,遠征軍8個軍中有6個軍裝備全美械(黃杰第6軍遣散番號取消;趙公武52軍編入盧漢第一方面軍,這兩個軍未能成為全美械軍。第6、第52軍的名額由湯恩伯第三方面軍的石覺第13軍、牟庭芳94軍取代)。
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長官陳誠(1943年11月23日由衛立煌繼任)
副司令長官黃琪翔
參謀長蕭毅肅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杰
第十一集團軍總參謀長成剛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王凌雲,副軍長鍾松
第9師張金廷(師長)
新33師楊寶𤤴(師長)
第76師夏德貴(師長)
輜重團段壽濤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黃杰,後史宏烈接任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
新39師(師長洪行)
輜重團鄭殿起
通訊營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軍長鍾彬、副軍長陳明仁
新28師(師長劉又軍)
第87師(師長張邵勛)
國民革命軍第88師(師長胡家驥)
輜重團吳濤
國民革命軍第36師(師長李志鵬)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邱清泉
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高吉人)
炮兵營
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 副總司令方天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趙鎮藩(師長,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張玉挺(師長,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軍軍長方天,闕漢騫繼任。1944年4月第14師、第50師調入緬甸,同年8月編入新6軍序列
第14師龍天武(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
第198師葉佩高(師長)
高炮第49團3營
第八軍山炮營
輜重團雷震波
通訊部隊
直屬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副軍長李彌、參謀長梁筱齋
國民革命軍榮譽第1師(師長汪波)
第82師王伯勛(師長)
第103師熊綬春(師長)
第93師呂國銓(師長)
炮兵指揮部,指揮官邵百昌
砲兵第七團,團長鄭琦
砲兵第十團,團長楊宗藩,1944年6月前由胡克先接任
砲兵第二十一團,團長楊友梅
重迫擊砲第二團,團長廖治民
砲兵第四十九團(高射砲)第2連
工兵指揮部,指揮官傅克軍
工兵第二團,團長林松
獨立工兵第十五團
要塞工兵第一團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部鄭坡
中美聯軍、中國駐印軍(1942年至1945年5月)[1]:4[編輯]
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史迪威兼(索爾登繼任)
副總指揮鄭洞國(1944年8月升任,前為羅卓英)
參謀長柏特諾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1942年新編)軍長鄭洞國,繼任孫立人(1944年8月~)參謀長舒適存
新編第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兼副軍長~1944年8月),繼任李鴻(1944年8月~)
新22師 (1944年8月編入新六軍) 師長 廖耀湘
新30師 (1943年10月編入新一軍) 師長 胡素(~1944年8月升副軍長),唐守治(1944年8月~)
第五十師 (1944年底編入新一軍)師長潘裕昆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1944年8月新編,1944年底奉調回國)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二十二師 (1944年底奉調回國)師長李濤
第14師 (1944年底奉調回國) 師長龍天武
第50師 (1944年底編入新一軍) 師長 潘裕昆
第一臨時戰車團(又稱「史迪威直屬戰車團」) 團長布朗上校(美),參謀為使用英文的中國軍官[2]
戰車團一營[註 1](中型戰車營,編制12輛M4A4中型坦克與42輛M3A3輕型坦克)
戰車團二營(中型戰車營,編制12輛M4A4中型坦克與42輛M3A3輕型坦克)
戰車團三營(輕型戰車營,編制54輛M3A3輕型坦克)首任營長徐恆少校
補給連 連長 李道欽[註 2] 少校(組建時為上尉參謀)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 指揮官黑格準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30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美)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美)
美軍第5307混成旅(麥瑞爾突擊隊)指揮官 法蘭克·麥瑞爾準將(美)
戰鬥歷程[編輯]
第一次遠征[編輯]
作戰[編輯]
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於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着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同古戰役爆發,200師在同古防禦日本帝國陸軍55師進攻;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第五軍其餘部隊無法及時在同古集結,新22師在同古周圍遭到日軍阻擊,因此同古城內只有200師勉力抵擋日軍攻勢。經過11天的血戰後,日軍遭擊退;但是200師與新22師都受創甚重。在內缺糧彈、外無援兵,還面對敵軍包圍的危機;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於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
由於仰光遭日軍佔領、英軍一潰千里,遠征軍的戰略防衛目標已經消失,只好開始逐步後撤回雲南國境。但是氣勢正虹的日軍亦一路追擊,使得遠征軍在同古之後繼續準備打阻擊戰;原本中國遠征軍打算在平滿納(英語:Pyinmana)迎擊日軍,然而緬甸西邊的英軍一瀉千里的後撤;讓南下迎戰的遠征軍右翼戰場毫無防備。遠征軍的左翼、緬東部分也因兵力不足無法抵禦日軍攻勢,第五軍一度面臨遭到三面包抄的困境。在盟軍戰力不足下,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戰役的構想。
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
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於在仁安羌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餘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後,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後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佔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於4月25日18時佔領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英語:Loilem),
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因此時防守棠吉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4月26日主動放棄棠吉。
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佔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撤退[編輯]
東線方面,第6軍甘麗初第六軍軍部及所屬三個師(彭壁生第49師、呂國銓第93師、陳勉吾暫編第55師)出國門便一直在緬甸最東部的景棟地區抗敵,為遠征軍的東路軍。在東路日軍渡邊正夫第56師團的一路追擊下退至昆欣、塔科、昆孟地區。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4月25日史迪威決定遠征軍全面撤退。4月30日甘麗初又獲悉臘戌失陷,遂決定所部向景棟附近的緬、泰、中、老邊境地區轉移。5月8日彭壁生第49師撤至大高,陳勉吾暫編第55師先頭部隊抵達孟色特,沿緬泰邊境部署。5月12日,退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第49師撤至南峙,暫編第55師撤至雲南境內西雙版納附近的東里;第6軍軍部撤至雲南境內西雙版納附近的佛海;呂國銓第93師擔任後衛,最後撤至孟拉北面西雙版納的邊境的打洛。第六軍撤退之中沒有受到日軍的大規模阻擊及追擊,但因中、緬、泰、老四國邊境地區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沒有道路、沒有人煙、群山環繞、溝壑縱橫,時至雨季,泥滑難行,加之蟻叮蟲咬,沒有給養補給,部隊飢疲交困,疫病流行,造成眾多減員。加之第六軍部隊與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反覆作戰,傷亡本已不小,故而撤回國內的兵力已經不多。
張軫率第66軍軍部和2個新編師—劉伯龍新編第28師、馬維驥新編第29師出境後擔負西保(細胞)至臘戍一線的阻敵任務。臘戍失守後,張軫率部沿滇緬公路在新維、貴街阻擊日軍第56師團搜索聯隊,被擊破後又在畹町、八莫、龍陵等地再被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第148聯隊及機械化第56混成步兵團擊潰,於5月4日至5日間經惠通橋撤至永平、下關地區收容整理。雖遭日軍一路追擊,但相對而言是回國最為順利的一路。
第200師自4月26日奉命從東枝城撤出後,一路向北轉進,5月10日與第五軍補訓處部隊匯合。至棠吉,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終於成功從東面山坡將日軍陣地撕開一條缺口,部隊突圍而出,官兵得以死裏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衛兵趕緊將師長救起,官兵們輪流用擔架抬着突出重圍。第200師由鄭庭笈率領按照得到的第五軍最後指令去八莫與軍部匯合。第200師一路向北經南坎與八莫之間地區潛行。部隊到了八莫後卻完全聯繫不上軍部,只有獨自在大山中潛行北上繞道回國。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茅邦的克欽山寨,此地離國境線不過三四十里,戴安瀾將軍逝世。官兵們按照戴安瀾的遺願,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從克欽山寨東行,翻越高黎貢山,經片馬到達怒江邊上的瀘水,南行到達騰衝北面,卻發現日軍已經佔領了騰衝,只得再向北行進,然後渡過怒江到達雲龍,再東行經大理,於6月底才到達昆明。全師加第五軍補訓處所剩官兵僅2600餘人。
中線方面,4月25日史迪威決定遠征軍全面撤退。
然而,5月9日,第5軍在向密支那方向轉進之時,在卡薩地區與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的追擊部隊遭遇。杜聿明同時獲悉八莫、密支那均已失陷,遂決定由曼密鐵路以西地區向孟關、打洛之線轉進。
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於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五軍所部、第96師、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5月5日史迪威、羅卓英在率遠征軍司令部西行去印度之前,鑑於畹町、八莫已經失陷,遂決定全軍向印度境內撤退,並電告杜聿明,要求第5軍也隨之撤往印度。杜聿明於5月6日電復羅卓英,希望率部返回國內,不願去印度,並同時發電報請示蔣介石。蔣介石於5月7日回電杜聿明:「我軍應即向密支那、片馬轉移,勿再猶豫停頓。」杜聿明於是決定不採納遠征軍司令部的方案,率部經密支那向片馬、騰衝方面撤退。5月8日上午,日軍攻佔密支那。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所部殲滅。5月12日,各部抵達英多地區,杜聿明準備離開通往密支那的公路主道向北進入森林,走孟關、大洛方向轉向國內;同時命令余韶第96師在右翼掩護「在孟拱進入陣地,尋機攻擊密支那,掩護全軍突圍回國」。杜聿明率第五軍軍部和直屬部隊及黃翔游擊支隊、新編第22師,共計15000人離開了公路,丟下所有汽車、運輸設備、重裝備,原汽車運送的1500名傷病員就無法隨行,又不願意被俘受辱,最後點火自焚,壯烈殉國,杜聿明知道後,「警聞此訊,不禁惻愴動懷難以自已」。[3][4][5]走在最後的第96師第288團走到這個傷病救護營地時看見:「沒有被焚燒化為灰燼的骨骸和救護車等各種設備殘骸散滿一地,路過的士兵都泣不成聲跪倒在地。」
杜聿明率部15000人進入了胡康河谷的茫茫林海之中向西北方向,轉打洛到新平洋。時值雨季,山洪爆發,道路泥滑難行,部隊糧盡藥絕,又荒無人煙,找不到任何充飢之物。加之蟻叮蟲咬,疫病流行,官兵飢病交加,死亡累累。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在路邊。部隊行進的路上,到處都是倒下的將士屍體。而行進在後面的人看到沿途的累累白骨和正在被蚊蟲啃噬的屍體。5月下旬的一天,天空晴朗,部隊行進在野人山中的河谷裡,此處沒有被參天樹木遮蔽,被一架美軍飛機發現了在河谷中行進的遠征軍,便通知了總部。在印度的盟軍總部隨後向這支部隊空投了電台、糧食、藥品。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這時患上了回歸熱昏迷,空投的藥品挽救了杜聿明的生命。部隊在到達大洛後便停下來休整。此時,大洛距離印度的東北面邊境的利多很近,向北經過新平洋就可到達;另方面原打算回國路線的中緬邊境已經有日軍控制,這支殘部根本無法與日軍再較量,杜聿明迫不得已決定還是先去印度。5月31日從打洛啟程北上去印度的利多,一路上由美軍的飛機空投食物及藥品。又行進了約兩個月,部隊於7月25日才到達印度邊境城鎮利多,僅剩下2000多人。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做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余韶率第96師和第五軍炮兵工兵各一部共計約7000人,在英多與杜聿明第五軍軍部分手後,按照杜聿明的命令:「在孟拱進入陣地,尋機攻擊密支那,掩護全軍突圍回國」。余韶師長率部沿公路東北前進去孟拱。當部隊到達孟拱後發現日軍已佔領了密支那,部隊渡過伊洛瓦底江東去已經不可能,而第五軍軍部又已經北上往孟關方向而去,余韶只好率部焚燒輜重,上山進入森林北上孟關。途中發現了一座英軍遺棄的倉庫,便將倉庫中儘可能多的食物(大米和各種罐頭)馱在牲口上。沿途聽說中緬邊境都有日軍駐守,第96師走到孟關後卻完全得不到第五軍軍部的消息,余韶師長決定不再找軍部,而是單獨尋道回國。部隊經過孫布拉蚌一路向北,於6月14日走到了緬甸最北邊的葡萄,第96師終於與遠征軍長官部聯繫上,美軍飛機也向葡萄空投了食物、藥品等物資。部隊在這裏休整了一個多月,7月底啟程回國,走到了中緬邊境線在山頂石壁上刻字:「民國三十一年八月×日,中國遠征軍第96師經此回國。」經怒江上架設的溜索過江,到達福貢縣,8月17日陸續抵達劍川。余韶第96師是回國所走路線最長,時間最久,真正走完胡康河谷、穿越野人山、翻越高黎貢山的部隊。部隊最終到達昆明休整時剩餘3000餘人。途中減員一半左右。
西線方面,新38師本就位於最西面,相距印度最近,幾乎是跟英軍在一起。當杜聿明軍長提出經緬北的胡康河谷向國內撤退時,孫立人認為在雨季又是原始森林中蚊蟲鼎盛的季節,部隊進入原始森林,沒有道路的話重裝備和汽車均無法帶走;沒有補給將士們很難撐到走過野人山。孫立人決定不聽取本就不是直接上司的杜聿明軍長意見,按照遠征軍司令部長官史迪威和羅卓英的指示,就近撤往印度。第38師在撤退至印度過程中不僅沒有受到損失,連裝備也沒有丟下,全部轉移至印度。該部成為遠征軍撤退中唯一幾乎沒有損失的全建制部隊。
結果[編輯]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第二次遠征[編輯]
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的訓練[編輯]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因帕爾開往蘭伽(當時屬於比哈爾邦,行政區域劃分今屬賈坎德邦))。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蘭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蘭伽,正式成立新一軍。[6]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紮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戰鬥技能。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着手進行遠征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反攻[編輯]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配屬於新一軍的戰車第一營與新二十二師之六十六團所屬步兵營在3月3日的瓦魯班戰役中迂迴奔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佈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而後此日被國軍明定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
此時新30師、第14師、第50師藉助空運運抵緬北前線換裝訓練,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新30師、第14師、第50師與先前以空降奇襲密支那的麥瑞爾突擊隊聯合圍攻攻克此地。攻克密支那後部隊休整了2個月並保護密支那機場不受日軍收回。8月份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然而12月初日軍一號作戰的攻勢推進至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空運至雲南霑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在駐印軍反攻初具成果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於雨季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克復騰衝。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日軍工事齊全並佔有地利,該師五攻未克,損失慘重。7月1日攻堅行動改由第8軍接手,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復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戍,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裏,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結果[編輯]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光復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1943年春天,孫立人將軍擔任新1軍前敵指揮官,開始轉入反攻。到1945年1月,與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在芒友會師。中國駐印軍和以孫立人將軍為前敵指揮官的新1軍共擊斃日軍33,082人,其中看到軍服官階或是衣服內的日記、名字標誌,計有3個聯隊長和其它指揮官,擊傷日軍75,499人,俘虜323人,我軍和敵軍傷亡的比例是1:6,日軍緬甸方面軍直轄第2師團、第49師團、第53師團、第15軍第18師團、第56師團基本上名存實亡,其中的18師團,據俘虜交待說,前前後後整體補充了15次,確實已經達到了日軍自定的玉碎標準。
主要戰役[編輯]
1942年:
同古戰役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
瓦魯班戰役
滇西緬北戰役
騰沖戰役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平滿納戰役
陣亡將軍[編輯]
齊學啟中將(追授),新38師副師長,墊後掩護主力轉移並沿途收容傷兵,被日軍偷襲,傷重被俘,後在仰光戰俘營被漢奸刺殺身亡。
洪行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 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犧牲
閔季連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5月29日,雲南保山犧牲
吳一彬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犧牲
戴安瀾中將(追授),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犧牲。
林澤明少將(追授)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戍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平滿納會戰犧牲
柳樹人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犧牲
李著林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犧牲
陳凡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張健洪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李頤少將(追授),第54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4年9月13日,在騰衝戰役中犧牲。
覃子彬少將(追授),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齋公房時殉國。
重要將領及人物[編輯]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卓英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戴安瀾 - 第200師師長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余韶 - 第96師師長
甘麗初 - 第6軍軍長
彭壁生 - 第49師師長
呂國銓 - 第93師師長
張軫 - 第66軍軍長
劉伯龍 - 第28師師長
馬維驥 - 第29師師長
孫立人 - 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史迪威 -(美國人)中國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月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丹尼爾·索爾登 -(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 - 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鴻 - 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 - 新30師師長
李濤 - 新22師師長
龍天武 - 第14師師長
潘裕昆 - 第50師師長
衛立煌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宋希濂 - 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杰 -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成剛 - 中國遠征軍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參謀長)
王凌雲 - 第2軍軍長
鍾彬 - 第71軍軍長
霍揆彰 - 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天 - 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闕漢騫 - 第54軍軍長
李志鵬 - 第54軍第36師師長
葉佩高 - 第54軍第198師師長
顧葆裕 - 第54軍預備第2師師長
周福成 - 第53軍軍長
何紹周 - 第8軍軍長
李彌 - 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劉放吾,中央軍校第6期
簡立 - 1909年出生,湖南長沙人,就讀於金陵大學時,1926年10月轉讀南京中央軍校第6期,後留學於美國西點軍校。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陸軍傘兵第一團」(中華民國空降特戰部隊)上校副團長,1945年春調任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汽車兵團(暫編)少將團長。抗戰勝利後,1949年7日任軍政部兵工學校校長,任國民政府聯勤總部參謀長,1966年擔任新改制「中正理工學院」院長。[7]:35,36
吳招有中將,安徽舒城人,民國12年(1901年)2月12日生。畢業於陸軍官校18期、陸軍大學14期、三軍聯大15期、戰院將官班63年班,歷任排、連、營、團長、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陸軍專科學校第12任校長,民國 72年(1983年)5月1日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屏東榮譽國民之家主任 。任內完成物資供應處北竿分處新建工程。[8][9]
紀念物[編輯]
中華民國駐印軍蘭迦公墓,位於印度賈坎德邦拉姆格爾縣蘭伽
雷多墓園,位於印度阿薩姆邦雷多
新三十八師墓地,位於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處
新二十二師墓地,位於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處
蕭竹青墓地,位於印度阿魯納恰爾邦(中國所主張主權的藏南)賈瑞普(Jairampur)
中華民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墓地,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華民國駐印軍第十四師墓地,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華民國駐印軍第三十師墓地,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紀念設施,位於緬甸密支那,2023年6月10日竣工[10]
中華民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墓地,位於緬甸西保
八莫墓地,位於緬甸八莫
國殤墓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騰衝縣
中華民國駐印軍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山馬頭崗
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緬甸同古(原為「中國遠征軍200師同古會戰紀念碑」,被毀後新建)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緬甸果敢
軍歌[編輯]
《新一軍軍歌》
孫熙澤詞
應雪痕曲
吾軍欲發揚,精誠團結無欺罔,
矢志救國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槍,誓把敵人降,
親上死長,效命疆場,才算好兒郎。
第一體要壯,筋骨鍛如百鍊鋼,
暑雨無怨傷,寒冬不畏冰雪霜。
勞苦是尋常,飢咽秕與糠,
臥薪何妨,膽亦能嘗,齊學勾踐王。
道德要提倡,禮義廉恥四維張,
誰給我們餉,百姓脂膏公家糧。
步步自提防,驕縱與貪贓,
長官榜樣,軍國規章,時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當,當仁於師亦不讓,
七尺何昂昂,常將天職記心上。
愛國國必強,愛民民自康,
為民保障,為國棟樑,即為本軍光。
入祀忠烈祠[編輯]
2014年5月5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立法委員陳鎮湘、詹凱臣、楊應雄等提案,國防部立即與外交部、僑務委員會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並在緬甸出生的靈鷲山心道法師協助下,完成赴緬迎靈計劃[11]。
國防部迎靈小組2014年8月27日迎返英靈牌位,並以軍禮迎接[12][13]。當日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由嚴明擔任主祭,立法委員、國防部官員、當時參戰官兵代表吳招有中將[14]及戰史學者等陪祭[11]。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文聞 (編). 《我所親歷的印緬抗戰》.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
^ Ness L.; Shih B. Kangzhan: Guide to Chinese Ground Forces 1937–45 Illustrated edition. Helion and Company. 2016. ASIN B074P44715.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 (link)
^ 中国远征军1500名伤员“集体自焚”之谜. 新華網. 2014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中文(簡體)).
^ 中国远征军撤退途中悲惨一幕:上千伤病员自焚. 中新網. 2012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中文(簡體)).
^ 远征军最悲惨一幕:野人山撤退伤病员自焚. 網易. 2012 [2014-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0) (中文(簡體)).
^ 《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徐康明著,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 劉漢壽. 《從失學少年到太空科學家:劉漢壽回憶錄》. 秀威資訊. 2010年5月1日 [2014年6月23日]. ISBN 978-986-221-4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2日). ,g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輔導會真情故事--安養養護篇. 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007 [2007] [2015-11-15]. ISBN 978-986-011-8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中文).
^ 陳恆光. 安保新法/93歲退將憂日本軍國主義再起. 中央日報網絡報 (中央日報). 2015-09-20 [201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中文).
^ 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竣工开放-新华网. 新華網_讓新聞離你更近. 2023-06-11 [202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中文).
^ 11.0 11.1 黃名璽. 10萬遠征軍英靈入祀 嚴明主祭.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8-2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中文).
^ 邱俊欽. 二戰遠征軍將士英靈隆重入境. 桃園機場. 中央通訊社. 2014-08-2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0) (中文).
^ 羅廣仁. 中華民國遠征軍 盟軍反攻主力.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8-2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中文).
^ 周思宇. 國軍迎回緬甸抗日忠靈 入祀忠烈祠. 台北: 自由時報. 2014-08-2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中文).
來源[編輯]
書籍
《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徐康明 著,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我所親歷的印緬抗戰》,文聞 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滇緬大會戰內幕全解密》,陳立人 著,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遠征軍(1943-1945)》,張承鈞、衛道然 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參戰官兵訪問暨回憶紀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註釋[編輯]
^ 唯一參與大反攻的戰車部隊
^ 中共建國後用名:李茂源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古來征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征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網--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新華網--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紀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浪網--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專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鳳凰大視野--中國遠征軍(一)
鳳凰大視野--中國遠征軍(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鳳凰大視野--中國遠征軍(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鳳凰大視野--中國遠征軍(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其中的18師團,據俘虜交待說,前前後後整體補充了15次
參見[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中華民國主題
軍事主題
歷史主題
緬甸戰役
駝峰航線
飛虎隊
滇緬公路
新一軍
新六軍
麥瑞爾突擊隊
第75游騎兵團
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
滇西緬北戰役
中國駐印軍美軍施貴醫院
第56師團 (日本陸軍)
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
同屬「客死異鄉」
雲南反共救國軍
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
泰北孤軍
富台部隊
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三總隊
影視作品[編輯]
我的團長我的團(2009年電視劇)
滇西1944(2010年電視劇)
中國遠征軍(2011年電視劇)
風中家族(2014年電影,中國大陸片名則為《對風說愛你》)
《國家記憶》原名《遠征、遠征》(2015年電視劇,2011年10月在昆明開機拍攝。)
閱論編第二次世界大戰
概覽
戰役
戰鬥(英語: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軍事行動(英語: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領袖
同盟國
軸心國
指揮官
傷亡
會議
簡介主題
空戰
閃電戰
軍銜
後勤區
密碼學
宣戰(英語: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外交
流亡政府(英語:List of governments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I)
大後方
澳大利亞(英語:Australian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英國(英語: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國(英語:United State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太平洋群島(英語:Pacific Island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頓計劃
英國貢獻
軍事勳章
軍事裝備
軍事產業(英語: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海軍(英語: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納粹劫掠
反對(英語: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科技(英語: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同盟國合作(英語:Allie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桑葚港
總體戰
戰略轟炸
追擊戰略爭議
傀儡政權(英語:List of World War II puppet states)
女性(英語:Women in World War II)
藝術(英語:Art and World War II)
音樂(英語:Music in World War II)
戰區(英語: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亞洲及太平洋
中國
東南亞
太平洋
太平洋中北部
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英語: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歐洲
西方
東方
地中海、中東及非洲
非洲北部
非洲東部
意大利
非洲西部(英語: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大西洋
時間軸(英語:Timeline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美洲
影響
第二次國共內戰
臺灣海峽兩岸分治
韓戰
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希臘內戰
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
冷戰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奧得河—尼斯河線
《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蘇聯軍事佔領(英語:Military occupations by the Soviet Union)
波羅的海國家
匈牙利
波蘭
羅馬尼亞(英語: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去殖民化
驅逐德意志人
嚴責行動
奧索維亞金行動(英語:Operation Osoaviakhim)
迴紋針行動
馬歇爾計劃
聯合國
戰爭罪行(英語: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同盟國
蘇聯
英國(英語:British war crimes)
美國
軸心國
克羅地亞
迫害塞爾維亞人
猶太人大屠殺
德國
德意志國防軍(英語:War crimes of the Wehrmacht)
強迫勞動
猶太人大屠殺
審判
意大利
日本
南京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馬尼拉大屠殺
731部隊
審判
性暴力
德國軍用妓院
德國集中營妓院
同盟國佔領區強姦
法國(英語: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德國
日本(英語: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波蘭(英語:Rape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oland)
塞爾維亞(英語: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Serbia)
慰安婦
Marocchinate(英語:Marocchinate)
參與者同盟國
澳大利亞
比利時
巴西(英語:Brazil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亞(英語: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後)
加拿大(英語:Canada in World War II)
中國
古巴(英語: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
埃塞俄比亞
芬蘭(1944年9月以後)
法國
自由法國
希臘
印度(英語:India in World War II)
意大利(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後)
意大利聯合交戰陸軍
盧森堡(英語:Luxembourg in World War II)
荷蘭
軍事史(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新西蘭(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紐芬蘭(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挪威
菲律賓
波蘭(英語: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南羅德西亞(英語:Southern Rhodesia in World War II)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後)
獅子山(英語:Sierra Leone in World War II)
南非(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蘇聯(英語: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斯威士蘭(英語:Eswatini in World War II)
英國(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 in World War II)
美國(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
軸心國
阿爾巴尼亞(英語:World War II in Albania)
意大利佔領
德國佔領
保加利亞(英語: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中國
汪精衛國民政府
克羅地亞
芬蘭(1944年9月以前)
法國
維希法國
法屬印度支那(英語: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法屬西非(英語: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納粹德國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國民軍
伊拉克
意大利(英語: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前)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日本
滿洲國
菲律賓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前)
暹羅
斯洛伐克
中立國(英語:Neutral powers during World War II)
愛爾蘭(英語:Irish neutrality during World War II)
葡萄牙(英語:Portugal during World War II)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梵蒂岡
抵抗運動
奧地利
比利時(英語:Belgian Resistance)
保加利亞(英語:Bulgarian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國
東北抗日聯軍
捷克
丹麥(英語: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愛沙尼亞
埃塞俄比亞(英語:Arbegnoch)
法國
德國
希臘
意大利
韓國
韓國光復軍
朝鮮義勇軍
拉脫維亞(英語: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立陶宛(英語:Resistance in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
盧森堡(英語:Luxembourg Resistance)
馬來亞
荷蘭(英語: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語: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蘭(英語: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
羅馬尼亞
泰國
斯洛伐克
烏克蘭
越南
越南國民黨
越南獨立同盟會
南斯拉夫
戰俘
芬蘭籍蘇聯戰俘
德國籍戰俘
蘇聯(英語: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阿塞拜疆(英語: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Azerbaijan)
美國(英語: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英國(英語: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Kingdom)
意大利籍蘇聯戰俘
日本籍戰俘(英語:Japanese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蘇聯
波蘭籍蘇聯戰俘(英語:Polish prisoners-of-war i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39)
蘇聯籍戰俘
德國
芬蘭(英語:Soviet prisoners of war in Finland)
羅馬尼亞籍蘇聯戰俘
時間軸前奏
非洲(英語:Abyssinia Crisis)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亞洲
中國抗日戰爭
諾門罕戰役
歐洲
萊茵蘭再軍事化
德奧合併
慕尼黑協定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希姆萊行動
1939年
波蘭戰役
假戰
桂南會戰
冬季戰爭
大西洋海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冬季攻勢
1940年
德國入侵丹麥
挪威戰役
德國入侵盧森堡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法國戰役
棗宜會戰
不列顛戰役
西部沙漠戰役
意大利入侵英屬索馬里蘭(英語:Italian invasion of British Somaliland)
百團大戰
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蘇聯佔領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希意戰爭
羅盤行動
1941年
豫南會戰
中條山會戰
東非戰役
南斯拉夫戰役
上高會戰
希臘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
英國伊拉克戰爭
巴巴羅薩行動
夏季戰爭(英語:Summer War)
繼續戰爭
銀狐作戰
立陶宛六月起義
敘利亞-黎巴嫩戰場
基輔戰役
英蘇入侵伊朗
列寧格勒圍城戰
高爾基轟炸(英語: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戰役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珍珠港事件
香港保衛戰
菲律賓戰役
第二次長沙戰役
馬來亞戰役
北婆羅洲戰役(英語:Battle of Borneo (1941–1942))
希臘大饑荒
1942年(英語: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日本入侵緬甸
第三次長沙會戰
爪哇海海戰
帝汶戰役
珊瑚海海戰
加扎拉戰役
荷蘭港戰役
日軍佔領阿圖島
日軍佔領基斯卡島
浙贛戰役
中途島海戰
熱澤夫戰役
藍色方案
史太林格勒戰役
新加坡戰役
聖納澤爾戰役
迪耶普戰役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火炬行動
中國河南饑荒
1943年(英語: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突尼斯戰役
鄂西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所羅門群島戰役
阿圖島戰役
西西里島戰役
茅舍行動
下第聶伯河攻勢
意大利投降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
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戰役
緬甸戰役
滇西緬北戰役
常德會戰
孟加拉饑荒
1944年(英語: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卡西諾山戰役
鵝卵石行動
納爾瓦戰役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豫湘桂會戰
霸王行動
諾曼第登陸
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戰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坦能堡防線戰役
華沙起義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貝爾格萊德攻勢
解放巴黎
龍騎兵行動
哥德防線
市場花園行動
塔林攻勢
十字弓行動
聯合轟炸機攻勢(英語: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拉普蘭戰爭
菲律賓戰役
雷伊泰灣海戰
斯雷姆防線(英語:Syrmian Front)
布達佩斯攻勢
布達佩斯圍城戰
緬甸戰役(英語:Burma campaign (1944–1945))
突出部之役
地板行動
荷蘭饑荒(英語: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1945年以後(英語: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
馬尼拉戰役
硫磺島戰役
草裙舞計劃
西線盟軍入侵德國
沖繩島戰役
桂柳反攻作戰
湘西會戰
葡萄彈行動
柏林戰役
布拉格攻勢
德國投降
《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婆羅洲戰役
臺北大空襲
同盟國海軍對日砲擊
八月風暴行動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庫頁島戰役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占守島戰役
越南饑荒
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
《終戰詔書》
《降伏文書》
分類
主題
閱論編中國抗日戰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指揮者
蔣中正
何應欽
程潛
白崇禧
閻錫山
馮玉祥
李宗仁
陳紹寬
李濟深
唐生智
宋哲元
熊式輝
衛立煌
萬福麟
顧祝同
陳誠
張發奎
朱紹良
蔣鼎文
湯恩伯
薛岳
張靈甫
胡璉
李品仙
劉峙
余漢謀
孫連仲
傅作義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史迪威
魏德邁
陳納德
軍隊
國民革命軍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蘇聯航空志願隊
飛虎隊
中國敵後游擊隊
中國遠征軍
韓國光復軍
中華民國中國共產黨指揮者
毛澤東
朱德
彭德懷
周恩來
潘漢年
王稼祥
劉少奇
陳毅
葉挺
項英
張雲逸
軍隊
東北抗日聯軍
八路軍
新四軍
中國敵後游擊隊
朝鮮義勇軍
大日本帝國及其傀儡政權指揮者
昭和天皇
近衛文麿
東條英機
杉山元
南次郎
寺內壽一
松井石根
岡村寧次
梅津美治郎
畑俊六
阿南惟幾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德王
李守信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梁鴻志
溫宗堯
陳群
汪精衛政權
汪精衛
陳公博
周佛海
齊燮元
滿洲國
溥儀
張景惠
張海鵬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殷汝耕
華北臨時政府
王克敏
王揖唐
軍隊
關東軍
支那派遣軍
北支那方面軍
中支那方面軍
南支那方面軍
支那駐屯軍
臺灣軍
上海派遣軍
支那方面艦隊
滿洲國軍
華北治安軍
和平建國軍
蒙疆軍
駐蒙軍
局部抗戰
九一八事變
柳條湖事件
東北抗戰
黑龍江戰役
江橋抗戰
錦州轟炸
錦州行動
遼寧戰役
哈爾濱保衛戰
一·二八事變
長城戰役
熱河戰役
綏遠抗戰
背景組織與意識形態
寧漢分裂
統一戰線
犧牲救國同盟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日本法西斯主義
黑龍會
個別事件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原大戰
中東路事件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五三慘案
萬寶山事件
中村事件
皇姑屯事件
西安事變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7–1939年
七七事變
廊坊事件
廣安門事件
平津作戰
通州事件
平綏鐵路沿線作戰
南口戰役
張家口戰鬥
大同戰鬥
集寧戰鬥
淞滬會戰
轟炸上海
江陰海戰
四行倉庫保衛戰
高校內遷
長沙臨大
西南聯大
西北聯大
中央大學西遷
國立武漢大學西遷
國立中山大學西遷
平漢路北段作戰
津浦路北段作戰
太原會戰
平型關戰役
忻口會戰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雨花台戰役
南京大轟炸
西安大轟炸
徐州會戰
台兒莊戰役
花園口決堤事件
松山空襲
蘭封會戰
人道遠征
廈門戰役
重慶大轟炸
重慶隧道慘案
武漢會戰
萬家嶺戰役
德安戰鬥
廣州戰役
瓊崖戰鬥
南昌會戰
修水會戰
隨棗會戰
潮汕戰鬥
第一次長沙戰役
文夕大火
桂南會戰
崑崙關戰役
冬季攻勢
晉西事變
包頭戰役
綏西戰役
五原戰役
翁英作戰
1940–1942年
棗宜會戰
百團大戰
黃橋戰役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1940年浙江細菌戰
寧波細菌戰
江南作戰
鄂中會戰
皖南事變
豫南會戰
湖北西部行動
上高會戰
中條山會戰
江北作戰
福州戰役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
滇緬路戰役
奧敦之戰
同古戰役
仁安羌之戰
冀中五一戰役
浙贛戰役
入侵重慶
1943–1945年
江北殲滅作戰
鄂西會戰
石牌保衛戰
滇西緬北戰役
密支那戰役
松山戰役
騰衝戰役
龍陵戰役
瓦魯班戰役
福州戰役
常德會戰
豫湘桂會戰
豫中會戰
長衡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
衡陽戰役
桂柳會戰
獨山戰役
漢口大空襲
湘粵贛戰役
豫西鄂北會戰
湘西會戰
桂柳反攻作戰
伊寧事變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蘇日戰爭
日本投降
終戰詔書
中日和約
其他
中德關係
德國軍事顧問團
陶德曼調停
近衛聲明
汪日密約
高陶事件
反軍演說
租借法案
駝峰航線
同盟國中國戰區
中緬印戰區
日軍戰爭罪行
南京大屠殺
大同煤礦萬人坑
阜新萬人坑
731部隊
三光政策
化學武器
細菌戰
空戰
中日關係
中國通
開羅會議
張鼓峰事件
諾門罕戰役
蘇日戰爭
戰後影響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審判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
伯力審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
以德報怨
山西殘留日本軍隊
國共內戰
抗戰主力之爭
外蒙古獨立
中國反日情緒
反中
日本僑民遣返
東北日本僑俘遣返
遺華日僑
自虐史觀
抵制日貨
靖國神社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臺灣問題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毛澤東感謝日本爭議
相關列表:人物
犧牲者
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戰區
戰役
戰鬥
戰果
戰爭罪行
紀念建築
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日本道歉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