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阳街道 罗阳,2200多年前的岭南缚娄古国属地,历代博罗县政府所在地,自古以来,都是博罗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至今日,罗阳街道辖区面积251.62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常住总人口20.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15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8万人,为广东省273个中心镇之一。2016年,罗阳街道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14亿元,经济指标位列广东百强镇的前列,入选“2016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一弯春水漫江碧,半卧葫芦夕照红。罗阳位于东水西流的东江之滨,“神仙洞府”罗浮山之阳。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既有宋代文豪苏东坡曾“一洗胸中九云梦”的汤泉,又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遗壶救民化葫芦”的浮碇冈;既有以韩氏大宗祠为代表的多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有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汤泉高尔夫球场等休闲胜地。因此,自古以来,罗阳就成为东江流域的旅游名胜。
古县秦时有,仙山海上来。罗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浓厚的人文景观。名人辈出,各领-。宋代“满船空载月明归”的廉史张宋卿、明代惠州尚书之一的韩日瓒和“著述等身,书画二绝”的名士张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纯朴的民俗民风,丰富的罗阳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罗阳子女。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博罗县地下党组织便在罗阳诞生。不少罗阳子女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和东征,东纵战士,投身革命,奋斗终生。
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古邑罗阳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东江、东江大桥、京九铁路、广惠机场铁路、广汕公路、金龙大道、小罗公路、惠博沿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一江一桥两铁六路”立体交通网,贯通街道。现在从罗阳到惠州市区仅15分钟车程,到东莞仅20分钟车程,到深圳、广州也仅需60分钟车程。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和惠州剑潭水利枢纽工程在罗阳街道辖区内先后建成,使罗阳一跃而为年用电量达8000万度的“电力强镇”。同时,辖区内3个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达10多万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之需。
罗阳毗邻港澳,与惠州、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叉辐射,优越的地理优势,更使罗阳街道成为中外企业争相投资的一方热土。近年来,罗阳街道注重投资的软环境建设,已建成罗阳投资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还建立和健全了“首问责任制、引导办理制、限时办结制和沟通制”等四大机制,为中外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利用充足的工业用地,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思路,罗阳街道的外向型经济获得了蓬勃发展。现建有鸿达工业园、洲际工业园、鸡麻地工业区、小金工业区、义和工业区五个产业园区,截至2017年,街道共有各类大小企业2412家,其中规模以上(限上)企业180家,电子、五金、医药、服装、家具、印刷等已成为罗阳工业的支柱产业。
罗阳街道地势平坦,腹地辽阔,滔滔的东江水流经罗阳街道辖区长达25公里,充裕的水电资源,确保了工业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罗阳街道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博罗县重要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罗阳街道率先实施村企共建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倡导“一村一品”发展高效农业,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村镇文化、绿化和文化场所建设,村企合作龙头企业初见规模,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2014年,罗阳街道田牌村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和首批“广东名村”的荣誉称号,罗阳街道观背村“文化部落”法德共治示范村建设成果得到各界的肯定。
罗阳,饱含中华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邑;罗阳,名闻遐迩、魅力无限的东江明珠;罗阳,打造着“前沿、富裕、文明、和谐”的名片;罗阳,诚邀中外各方人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置业,共创辉煌。
2、龙溪街道 龙溪街道办事处是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下辖镇,位于博罗县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南与东莞桥头、企石镇、仲恺高新区潼湖镇隔江相望,北靠罗浮山脉。全镇总面积119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是平原。
因区内有一条弯曲似龙形的小溪而得名。1979年称龙溪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乡建置,易名龙溪区。1986年1月,改区设镇,更名龙溪镇。下辖龙溪、苏村、礼村3个居民社区,龙岗、夏寮、宫庭、球岗、结窝、长湖沥、埔心、银岗、小蓬岗、岐岗、绿水湖、埔上、苏村、横巷、黎屋、黄屋、钟屋、深湖、湖头、白莲湖等20个村。
户籍人口约6.3万人,外来人口约6万人。是全国发展和改革试点小城镇,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惠州十强镇、惠州市中心镇。
龙溪街道办事处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9℃,年总降雨量1890毫米,盛产荔枝、龙眼、香蕉等水果。镇内有龙岗岭、大平山、乌石岭等山岭。1997年考古学家在龙溪镇银岗村挖掘出全省闻名的“银岗古窑场遗址”,证实龙溪是缚娄国的发源地。
3、石坝镇 博罗县辖镇。1959年设石坝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设镇。位于博罗县东北部,北距河源市区28公里,南距县城65公里。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205国道纵贯全镇。辖象岭、红星、官村、冷水坑、石联、三嘉村、罗洞、埔贝、丁圹、坦田、新村、下坑、山下、大龙口、石坝、乌坭湖、黄山洞、大水坑18个管理区和1个圩镇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花生、蔬菜、甘蔗、水果。副食品以生猪、禽为多。所产石坝三黄鸡和瘦肉型杂交猪颇负盛名,工业有制药、针织等行业。
4、麻陂镇 博罗县辖镇。1949年建麻陂乡,1958年改麻陂公社,1984年改麻陂区,1986年设麻陂镇。位于博罗县东部,面积58.6平方公里,人口2.1万。国道205线及京九、广梅汕铁路从镇中穿过。辖圩镇居委会和永丰、曲潭、三科、塘尾、宝溪、横茜、金湖、坳头、洋田、新村、艾埔、洪湖12个管理区。农业主产水稻、甘蔗、龙眼,有养殖业。所产“瘦肉型”长白猪苗和“三黄鸡”颇负盛名,工业以制药、钟表业为主。
5、观音阁镇 博罗县辖镇。1959年设观音阁公社,1983年废社设区,1986年撤区设镇。位于县境东部,东江北岸。面积143平方公里,人口2.3万。有水泥公路直通205国道。辖棠下、南坑、砂岭、伍塘、联星、彭村、柏湖、十字路、菱湖、南村、杨村、泳新、桂塘13个管理区和1个圩镇居委会。有糖厂、水泥厂、制衣厂、炮竹厂、家庭竹器以及外资的化装品厂、塑胶厂、皮具厂等企业。红糖、竹器远销日本、东南亚。农业主产水稻、糖蔗、花生,有养殖业。
6、公庄镇 公庄镇位于博罗县的东北部,东邻河源,北接龙门,距惠州、博罗60公里,广州140公里,深圳120公里,东莞90公里。全境气候温和,公庄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有中小型水库5座,自然风光旖旎。森林植被保护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地表水和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全镇总面积299.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充裕,可供工业开发建设用地有5000亩以上。
交通:公庄交通便利,境内金龙大道与广梅公路、广汕公路、惠河(惠深)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连,至广梅汕铁路(连接京九铁路)杨村站仅15公里,至惠州站50公里。
供电供水:电力充足,镇内有110KV变电站和220KV变电站(建设中)各一座,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电。建有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完全能满足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水质特优。
劳动力资源:公庄镇劳动力资源充裕,有常住人口5万多人,富余劳动力1万多人。
7、杨村镇 杨村镇位于博罗县东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农业及第三产业并举的的新型现代化城镇,也是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杨村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多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柑桔、番石榴、甜木瓜闻名遐迩。
交通:杨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惠州、博罗40公里,广州125公里,深圳、东莞120公里。东邻河源、北接龙门。京九铁路、205国道和金龙大道、惠河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粤东地区陆路交通的咽喉要道。
水电:镇内拥有1座11万伏的输变电站,供10万人所需的自来水厂。
政府服务:该镇遵循“你投资,我欢迎;你发财,我高兴;你有困难,我帮助”的工作准则,始终不渝地以真诚的合作精神,互惠互利的经济原则,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与海内外各界朋友携起手来,共创杨村的美好未来。
8、柏塘镇 博罗县辖镇。1958年成立柏塘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6年撤区设镇。位于博罗县北部。面积161.4平方公里,人口3.7万。205国道横贯镇中心区,交通便利。辖四村、鹅寨、龙头、车田、低陂、银楼、黄塘、新陂、柏市、高桥、屯里、上田布、邹光、石岗、石湖、富新、洋景、罗塘、水陂、鸭公、横岭、蕉木22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和饮食业为主,有针织、造纸、塑胶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花生、蔬菜、鳗鱼。
9、泰美镇 泰美鎮位于博羅縣東部,東臨東江,西靠象頭山,南与惠城區小金口鎮毗鄰,北与博羅縣的楊村、柏塘兩鎮相連。全鎮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44万人。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40多家。
區位优勢:惠州市區近郊;毗鄰深圳、東莞,是廣州、深圳一小時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泰美地處博羅縣東部關口,鎮中心南至惠州江北25公里、深圳86公里、東莞70公里,北往河源56公里,西到廣州130公里,惠州火車站20公里,惠州深水港60公里。205國道(金龍大道)、324國道(廣汕公路)、京九廣梅汕鐵路以及惠河高速公路貫穿泰美鎮。水運上可達河源,下可祗惠州、廣州。
資源优勢:泰美擁有丰富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旅游資源、農副產品資源及人力資源等,具有巨大的市場開發价值和發展潛力,前景廣闊。鎮內現有2個工業園區。即板橋工業區和龍珠工業區。板橋工業區占地面積6000多畝,全部土地已由鎮政府徵用;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已實現“五通一平”。區內現有以博羅康佳印制板有限公司、旭輝(惠州)磁石制造有限公司、三富(惠州)制衣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20家電子服裝、塑膠工業企業,土地存量充足。龍珠工業區距板橋工業區3公里;占地面積500多畝,全部實現“五通一平”。區內主要有皮革制造、印染等十多家特种行業的工業企業,龍珠工業區有15万平方米土地可供開發利用。泰美鎮素有“荔枝之鄉”美稱,盛產荔枝、龍眼等岭南佳果。近年來,泰美鎮在農業方面進行結构調整,已由單一個体農業向商品化、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已建立了30000畝的水果基地,3000畝的蔬菜基地。1996年引進外資建起現代化瘦肉型年產5万頭豬場,成為泰美現代化農業的樣板場。
環境优勢:泰美鎮位于象頭山麓,東臨東江,气候宜人,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地方,鎮內象頭山國家自然森林保護區距鎮中心10多公里的湯泉高爾夫球場和湯泉風景區都是旅游和休閑的好去處。泰美不僅擁有优美的自然生態資源,更有不斷改善的投資軟硬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現擁有一座110kv輸變電站,一座五級電站, 一個日供水2万吨的自來水厂,水電供應充足。程控電話可直撥全球, 圖文傳真、無線尋呼、移動電話等通訊网絡完善,信息覆蓋城鄉。金融服務齊全快捷。社會治安環境良好。同時;鎮政府不斷优化投資軟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營造良好的環境,建設誠信泰美,以优惠的政策、优質的.。
10、湖镇镇 博罗县辖镇。1958年成立新作塘公社,1960年更名为湖镇公社,1983年废社设区,1986年冬撤区建镇。地处博罗县中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2.4万。205国道贯穿全镇,交通便利。辖湖镇、陈村、光辉、东风、新作塘、下边、连塘、显岗、钓湖、下村、新风、梅潭、水心围、和睦、邹村、金星、岗南17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工业以外向型为主,建立了钓湖、台高、东风3个高科技电子开发基地。有电子、微型电脑、铜箔、陶瓷等10多个行业。农业主产水稻、花生、甘蔗。建立了蔬菜、水果、水稻、水产养殖四大三高农业基地。
11、长宁镇 长宁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博罗县西部,地处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美称的罗浮山下,广汕、广梅公路纵贯全镇,广惠高速公路在我镇设立有出入口,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辖有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73个村民小组。 长宁镇处于广州、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城市的包围之中,距离广州88公里,惠州42公里,经龙桥大桥去深圳78公里,和经济发达的东莞重镇石龙相距仅18公里。公路交通非常发达,区位极佳。同时,长宁镇紧邻全国十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罗浮山是大惠州唯一可供游览名山,是未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这几个城市为主的城市群落中最负盛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此,长宁所倚靠的罗浮山的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以如此好的地理位置和如此方便的交通条件,无论是选择到长宁镇发展工业还是发展旅游业,前途是光明的,都会获得成功,都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全镇基础设施完善,建有自来水厂2个,日供水量为30000立方米,可供30万人饮用及工业用水;建有3.5万伏和11万伏的输变电站各1个以及1300万千瓦的两级水电站1个。 多年来,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不俗成绩。未来的长宁镇,在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将建设成为开放、繁荣、文明、法治的花园式现代化旅游名镇。 开放的长宁,将不断优化环境,以更广阔的胸怀继续提供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和便利条件,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旅游业、“三高”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等领域与广大投资者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长宁,愿以更开阔的眼光关注外面的世界,以更强有力的臂膀拥抱世界,以更开明的方式与国内外投资者坦诚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12、福田镇 博罗县辖镇。1958年属长宁公社,设福田管理区,1961年析置福田公社,1983年废社设区,1986年冬撤区建镇。位于县境西部,北依罗浮山。面积86.7平方公里,人口2.5万。324线国道横贯全镇,福九园公路直通深圳。辖徐福田、坳岭、山下、荔枝墩、横溪头、依岗、福田、营盘下、马田、周袁、鸡公坑、围岭、联和、莲塘岗、石巷、柿树下、道姑田17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蔬菜和水产养殖,畜牧业为主,其中蔬菜远销深圳、香港等地。工业以制衣、电子、塑胶为主。
13、龙华镇 旭日村 博罗县辖镇。于1978年从龙溪公社分出,置龙华公社,1983年更名为龙华区,1987年设龙华镇。位于博罗西南部,距博罗县城18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2万。324国道从镇中穿过,交通方便。辖龙华、旭日、粮桥、柳村、竹园、宁和、学溪、仕塘、北堤、群丰共10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工业主要生产毛织、电子、塑胶制品。农业主产水稻、冬瓜、花生、梅菜、水果和水产品。
14、园洲镇 园洲镇,坐落在珠三角洲东部,东江之滨,跟东莞石排镇、企石镇隔江相望,与石龙镇一脉相连,总面积110平方公里。现有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镇总人口达16万,户籍人口5.8万多,外来人口10多万。园洲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台和海外侨胞近5万人。 园洲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距广汕公路仅5公里,到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等市区均不到70公里。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园洲镇委、镇政府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园洲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建设”为发展思路,镇委、镇政府着重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重新修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严格制止抢建乱建等行为,防止规划失控;二是大力整合周边资源,重新调整工业园区布局,结合园洲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三是启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四是促进城镇功能相对聚集,按规划重新调整行政、执法、事业等职能部门的布局,力求做到统一管理,减省开支,提高效率;五是加快农民新村的规划和建设,促使农民向城镇聚集。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的园洲是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乡镇。2002年,园洲投入6000多万元,相继建成园洲商贸市场、人民广场、汽车客运站和海关、检验检役办公大楼,使园洲的市政功能和市政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镇委、镇政府又将投入6.35亿元规划建设新世纪工业园和富园工业园、第二自来水厂、御园别墅花园、和安电排站扩建工程、教师村、社会福利院等六项工程,园洲镇六项工程并于2003年6月22日举行了奠基仪式,正式拉开了我镇二次创业的序幕。园洲镇以“工业立镇”为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探索和拓展招商引资新方法、新领域,采取“让利、减租、加强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总量和质量。园洲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畅达,水电充足,饮食购物、文化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久的将来,园洲将建成一座高标准、多功能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15、石湾镇 石湾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西南端,地处惠州、东莞、增城三市交界、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下设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47个村民小组。全镇党支部60个,党员1526人。石湾镇是博罗县三个中心镇之一。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26.8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多万美元,农业总产值2.61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9000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水平5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2007元,完成国地两税任务4000多万元。2004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亿元,工业总产值32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完成工商税收5000万元。12个村委会中,村集体年纯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1个,其中,年纯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1个,500万元-800万元的3个,300万元-499万元的5个,100万元-299万元的2个。——交通发达。广汕公路、广惠高速公路与镇内两条主干道石湾大道、永石大道形成纵横交通网络。距惠州、深圳、广州均只1小时车程。水路有东江航线,上可至惠州、河源,下可至广州、香港等地。建有年吞叶量达50万吨的石湾集装箱码头,货轮货运每天直达香港。——设施完善。镇内建有两座横跨东江的大桥,分别与东莞石龙、石排两镇相连,村道均铺设水泥路面;现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量共7.3万立方米,正规划建设第三自来水厂(设计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拥有两座11万伏变电站及石湾宾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商务环境优越,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部门均设有办事处,金融、电信邮政等机构一应俱全。目前,正在建设投资总额2.62亿元的十项重点工程。 ——产业基础良好。现有工业企业548家,就业人数4万多人。其中,投资超亿元的企业1家,5000万元1亿港元的1家,1000万元至5000万港元的有65家。主要以塑胶、化工、电子、五金、纺织、服装为主。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南亚塑胶工业(惠州)有限公司,占地900亩,总投资6.4亿美元,首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罗浮药谷项目已签订意向书。——农业基础发达。是广东省十大农业示范区的一个功能区,目前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10650亩优质水稻和5500亩韭黄种植两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以及家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业科技信息中心等一批配套设施。
[第1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