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不是炮火,也不是毒气,而是一群眼神凶猛、毛色灰黑的狼青犬。
这种犬种起源于德国,体型壮硕,性格凶狠,曾在欧洲战场上声名显赫。
此时的日军,为了增强其部队的机动性和威慑力,决定引进这种猛犬,并与本土犬种交配,培育出一种适应中国环境的新型杀戮工具。
这支部队被命名为“加藤犬队”,由一位狂热的日军训犬师加藤指挥,其训练基地位于北平长兴店的一座废弃铁路工厂。
这里曾是铁路工人的生活区,而如今却成了狼犬的训练基地。
这些狼青犬不仅接受了极其严格的战场模拟训练,令人发指的是,加藤部队竟然将普通百姓当作“活体标靶”来训练这些犬只。
在最鼎盛时期,这支狼犬部队拥有超过千条狼青犬,每只犬都有一名专属驯导员。
这些犬只被分为不同小组,接受不同的战术训练。有的专门用来驱散人群,有的负责追踪嗅探,甚至有专门的“特战型”狗,用于猎杀落单的士兵或游击队员。
这些狼狗的杀伤力不同于人类。敌人可以预判人类的行动,进行周旋,但狼狗却是完全不同的恐怖。
它们没有任何迟疑,勇猛无畏,完全不受子弹或命令以外的任何因素影响。
甚至在一些遭遇战中,狼狗成为了日军的“先行部队”,几百只狼青犬齐齐冲锋,攻击战壕中的战士,随后日军紧随其后。
即使是精锐的八路军和国民党正规军,在与狼狗部队的初次遭遇中,也常常吃亏。
尝试用毒饵毒死这些狗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狗已经被训练成只吃生肉,不接受其他食物。尝试用远程射击将它们击杀,结果也往往是未等瞄准,就已经被狼狗扑倒。
加藤部队的战术效果一度令人震惊,华北多个游击区因此陷入瘫痪,普通百姓更是深受其害。狼狗一旦出没,意味着整个村庄将面临一夜之间的血腥屠杀。
这支部队是一支非人的部队,践踏着人性的底线。而正是它们的嚣张与恐怖,激发了后续那场传奇的反击。
那个曾与狗为伴、远赴德国学习的“狗状元”董翰良,最终成为了这场血腥风暴中的关键人物。
1887年,董翰良出生在一个简朴的农家。母亲早逝,父亲靠耕地和摆摊卖纸为生,艰辛地维持着孤儿寡父的生活。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劳作,董翰良从小便与家中的几只狗作伴。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这些狗打滚、嬉戏。
他不仅能听懂狗的叫声,还能模仿各种不同的狗语。最神奇的是,村里哪家狗走丢了,都会来找董翰良帮忙。
只要他在村口喊几声,那只失踪的狗就能从远处跑回来。
有人开玩笑说,董家的小子不是养狗,而是养“兵”,因为他只要一喊,十几条狗便整齐地坐在他脚边,等待命令。
由于家境贫困,董翰良曾一度辍学在家。后来,他在亲戚的资助下,才勉强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考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他本应走上以画笔为生的道路。
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开出了一条新的岔路。
1912年,他毕业后偶然接触到一位专门研究犬类训练的老师。那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一只经过训练的警犬如何在夜晚识破小偷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那一刻,董翰良的人生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
他放下画笔,决心报考北京高等警官学院,攻读当时鲜为人知的“警犬科”,这也是当时少有人涉足的新兴学科。
在学院的几年时间里,董翰良的表现令所有教授刮目相看。他能判断狗的性格和行为,并且根据不同犬种为它们制定最适合的任务分配。
1915年,学院决定挑选两名最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董翰良名列其中。
最初,他被安排赴日本学习,但当时日本在警犬训练领域尚未成熟,真正的技术与理论依然在德国。
于是,在一次偶然的学术讲座上,董翰良遇到了一位德国的训犬专家,并向他表达了想要赴德学习的愿望。
尽管专家起初没有答应,但董翰良的热情与专业素养逐渐打动了他。
最终,专家破例为他写了推荐信,让他进入德国警犬培训中心,接受最正统的西方训犬教育。
在德国的学习并不轻松。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再加上高强度的训练,许多外国学员中途放弃,但董翰良坚持了下来。
他的方法常常令德国导师刮目相看。曾有一次,一条脾气暴躁、攻击性极强的黑背犬,换了三位训导员都无法驾驭。但董翰良却花了一个月时间,先与它建立信任,再一点点拆解它的防御心理,最终让这只狗完成了复杂的搜救演练。
这一战绩,不仅让他获得了“东方训犬魔术师”的称号,也让世界警犬界开始关注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1925年,德国方面希望董翰良留在警犬培训基地,并承诺给予丰厚的待遇和科研平台,但董翰良拒绝了:“我学习这些,是为了我的国家,不是为了在国外谋生。”
带着一箱资料、两箱笔记和三条亲自训练的警犬,董翰良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
当时国内对警犬的重视远不如西方,他曾被视为一个“玩狗”的怪人,闲居乡里,但他并未动摇,仍坚持养犬、训犬,记录下每一条有价值的知识。
直到抗战爆发,董翰良才得到了真正的机会。
他先后受聘于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担任警犬技术主任,又在江苏、浙江开设犬类训练班,为前线部队培养军犬、缉毒犬和追踪犬。
那些曾被嘲笑为“玩狗”的技艺,最终成为了保卫家园的重要武器。
1939年,董翰良被派往北平抗敌。在亲眼见证了狼狗围捕村庄的场景后,他久久无法平静。
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野兽对文明的挑战。
他尝试调教几只军犬与狼青犬对抗,但很快发现,普通的犬类无论在体力、速度还是咬合力方面,都无法与狼青犬抗衡。
即便是从德国带回来的警犬,也只能勉强支撑几轮,就被撕裂喉咙。
他日夜难眠,心头困惑重重,反复思索该如何对抗这支凶残的狼犬部队。
有战友劝他说:“翰良兄,敌人的狗实在太强了,我们真的难以战胜。”
但这句话不仅没有安慰他,反而激起了他内心的倔强:“我调教狗半生,怎能就此认输?”
有一天,他和几位浙江老乡闲坐在营地灶旁,聊起家乡的事。
突然,一位老乡提起绍兴的“土狗打架”,让董翰良猛然惊觉:“板凳狗!我怎么把它给忘了!”
这些狗体型虽小,但性格刚烈,咬合力惊人,而且它们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退缩,死死咬住不放。
这就是他需要的对抗狼青犬的完美武器!
于是,他带着助手急速前往绍兴,开始寻找这些性格刚烈的“板凳狗”。
很快,他在村落中找到了一批充满斗志的“板凳狗”,并租下了一处废弃的米厂作为基地。
董翰良展开了他独特的训练方法,将这些狗训练成一支出奇制胜的战斗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