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西亚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名贵马种。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马世代在干旱少雨、食物匮乏的沙漠环境中演化成长。因其常年与人为伴,造就了它们温和、亲近人类的性情。虽然阿拉伯马性情温和,但它们仍保存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秉性使得阿拉伯马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还是在现代马术各项运动中,都有着独当一面的先天优势。
享誉世界的阿拉伯马因其独特的外貌被人们称为“行走的艺术品”。纯正的阿拉伯马体型轻盈、四肢发达,不但如此,它们的步伐也很优美,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人们常把脸侧凹、眼大有神、鼻孔大、身体匀称、头短优美、鬐甲丰实、腰短有力、身高在142-153cm之间的阿拉伯马视为马中精品,这些评判标准在现代也是衡量阿拉伯马优劣的标准。
公元7世纪起,伴随着人类的战争,阿拉伯马作为军用马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蹄迹。首先,阿拉伯马经西班牙传到欧洲,后又传到了澳洲和美洲等地。随着阿拉伯马的声名鹊起,很多国家都引进阿拉伯马,用来改善本土马的品质。人们将本土马与阿拉伯马进行配种,而后又繁衍出新的马种,如英纯血马、奥尔罗夫马、摩尔根马等,都是在这段漫长的改良过程中所产生的良驹。由此可见,阿拉伯马对世界上许多优良马种的产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阿拉伯马以“美貌”征服了世界,并在众多国家中开枝散叶、延续了自己的优良血统,但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初来到中国的阿拉伯马,它们身上的各项优点不但没有得以延续下去,而且还逐渐消失殆尽。不得不说,这无疑是一大憾事。1934-1937年间,我国从原产地直接引入阿拉伯马40匹,养于贵州清镇马场,这些引进的阿拉伯马主要用于与本土蒙古马进行杂交配种。相较之前的马匹种类,用阿拉伯马配种出的第一代混血与第二代混血无论是从体型、外貌还是速度上,都获得了显著的改善效果。1994年,在使用阿拉伯马杂交培育进行至60年之后,由于中国育马技术的落后及马术运动在中国的极低影响力,繁育于中国的纯正血统的阿拉伯马种群遇冷。加上阿拉伯马体型较轻,在民间并不适合作为挽马(马的使用类型之一)使用,导致引入中国的阿拉伯马经历了盛极一时的时光后,走向最终的没落。
目前,品质优良的阿拉伯马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埃及、波兰等国家。相比中国,这些国家更重视阿拉伯马品种的培育,在马种培育上的技术也较中国先进。例如在培育轻型的骑乘品种时,这些国家常采用三元杂交的模式。一般以一个地方品种作为基础,用阿拉伯马与地方品种马杂交,用以改造马匹下一代的外貌,使其在外形上得到优化,再用纯血马与下一代杂交,以提高后代奔跑速度。而最终杂交所生成的一代,可以到国际阿拉伯马协会按半血阿拉伯马进行登记。
随着马术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马业从业者开始重视阿拉伯马的培育。其中,中国马业巨头——莱德马业已计划明年年初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皇朝阿拉伯马房共同建立国内最大的阿拉伯马繁育基地,这个消息对于国内阿拉伯马产业而言,犹如一道希望的曙光。
文/张彭净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