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消失的这段时间
今年我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量化策略的开发上,所以几乎没发文章。因为量化的工作大多数是什么数据挖掘之类,大多数是跟数学、统计学打交道,而无关乎基本面,所以也根本没什么好写的。
我要是研究行业、公司,还有点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写。
量化交易写啥呢?每天就是数据挖掘、统计数据,干巴巴的。
走了各种弯路后,现在我算是掌握了量化策略开发的核心技术,也基本打通了所有环节,我建立了合计十几个环节的开发流程,每个流程要经过验证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而且在整个流程中,数据挖掘的占比只有10%,后面90%都在做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策略没有过度拟合。现在我已经能够通过自动化的方式产出合适的策略,并挑选相关性不超过0.3的策略构建Portfolio,但接下来的投资组合还需要在Demo账户中进行观察,虽然是Demo,但也是在真实市场环境下做测试,这需要时间。
以下是我构建的一套Portfolio的回测曲线,目前正在Demo中。
另外就是,我今年还出版了一本大众理财书《好好存钱:不知不觉攒下你的小金库》,一看就是给小白的入门书,我也没花心思宣传,DY上卖了快2万本,要不是出版社的给我截图,我自己都没注意。因为对我来说,跑通整个量化策略的通路,是我最重要的事情。
不过幸运的是,目前看来我已经掌握了量化策略的量产能力,中间的一切弯路都值得,唯一的限制就是时间——数据挖掘需要算力,我不可能一个晚上开发出一套策略;即便可以,我依然需要Demo账户在实际市场中进行观察,而一个策略如果无法通过测试,我就不得不把它删掉,然后重新开发,而这又需要花很多时间,就算我每天早起跳舞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也不可能十天生下一个孩子。真实的市场行情需要时间,跳不过去。
如果有什么进展,再跟读者们update。
2,说说谷歌
虽然我今年在打造量化系统,但是股票依然是我的心头爱,因为股票背后是一家家真实的公司,能创造真实的价值,长期持有好公司的股票,会给我笃定感、安全感,这是我现在做的量化交易所无法提供的。
量化嘛,其实就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大概率事件。
去年差点去FH证券,后来出了一些意外。也因为FH证券的关系,我不得不注销A股账户,后来没去,我也没有恢复A股账户,因为我投美股去了,投了我才意识到:
“时间的玫瑰”真的存在!但有些地块是长不出来的。
见过好东西,你才能建立审美。
很显然,作为Big 7之一的谷歌,显然是好东西。还有为了方便,在我的语境里,谷歌、Alphabet都指一个东西,就是这家上市公司,虽然严格意义上的“谷歌”已经成为Alphabet旗下的一个业务部而已。
Alphabet的业务,和国内一家公司很像,那就是腾讯,业务线繁多,根本不好做分析。Alphabet也一样,不过梳理一下你会发现,公司的业务还是有侧重点的。
这么多业务里,最大的板块依然是Google的业务,占比87.5%,而Google的最大收入来源,毫无悬念地是来自广告,其中56.9%来自搜索,10.2%来自YouTube,10.3%来自网站联盟之类。
除了老本行Google之外,云业务占比11.9%,什么是云呢?后面再说。
而Alphabet搞的很多很酷的东西,比如无人驾驶、机器人、AI等,合计占比也就0.6%,很酷,很有想象空间,但没有营收。
也就是说,谷歌之所以能搞这搞那,搞一大堆很酷的东西,是因为它有钱。它之所以有钱,是因为它有一项“天塌下来都能赚钱的业务”,那就是搜索引擎广告。
但是,市场似乎在担心一件事:Google的搜索,是不是不行了呢?
上图是今天巴伦周刊首页的消息,体现了市场的担忧。
3,搜索引擎行业
搜索引擎,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周期?是成长期,还是成熟期?
国内外的分析师都一个样,预测未来的时候,拍个脑袋线性增长,比如下图,国外有个机构说全球的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可以保持一个11%的年复合增速,其中北美、亚太、欧洲的CAGR分别为9.5%、13%、11%。那么,真的吗?
从渗透率来看,全球的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当然可以保持增长,因为乌干达、尼日利亚、喀麦隆这些国家依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问题是,这些尚未普及互联网的国家,什么时候可以普及?他们的网民什么时候会用上谷歌?所以“搜索引擎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就是一句没用的正确的废话。
就像我也可以预言人类总有一天会征服银河系,但是我在2025年说这句话是没意义的。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搜索引擎市场可能还有成长性,但是行业整体上是进入成熟期的,体现为谷歌服务的营收贡献占比越来越小,反而是云服务的占比在增加。而在这占比逐步萎缩的营收结构中,依然近九成还是广告,整个行业的结构没有变化,这是典型的成熟期特征。
当搜索引擎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也面临着内卷的问题。网民数量就那么多,每天的搜索量也就那么多,但是商家越来越多,怎么办?于是广告单次点击成本CPC越来越高,而点击率越来越低。SEM(搜索引擎营销)的效果,越来越差。
另外就是,AI的出现,是否真的会冲击搜索引擎市场?
以往我们想要找答案,那就打开搜索引擎,但是现在很多人是直接打开GPT或者DeepSeek。众所周知,OpenAI是微软投资的,植入了GPT的Bing搜索引擎,市占率也在逐步提高,而Google的份额在逐渐下降。不过注意,Bing的份额再高,也就不到4%,但AI毕竟是革命性技术,市场担心谷歌市占率的下降并非临时的,而是商业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总而言之,故事要患者讲了。
总而言之,我对谷歌的老本行——搜索引擎——持保守态度,虽然分析师总喜欢搞个一路向上线性增长的预测,但我并不是非常乐观。毕竟,搜索引擎不是什么新东西,渗透率在不发达国家提高的故事并不是很有说服力,而AI的冲击则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巴伦周刊写的:
Google Search is fading, the whole internet could go with it.
4,云业务
谷歌的云业务又是什么?
一个是Google Cloud Platform(GCP),提供更广泛的云 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机器学习等,说白了就是谷歌版的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用户可以租用云服务器,就是这样。
云服务这个东西,其实是颇为同质化的,我找哪个公司租用都一样,就跟买电脑一样:虽然你贴这个牌子,这台写着华硕,那台写着华为,但我更在乎里面的参数和性价比——硬盘多少?内存多少?值多少钱?至于情怀,不存在的,你又不是茅台。
兴许是谷歌在这一块发力太晚,产品的公开发布比亚马逊AWS晚5年,近年来市场份额持续落后于亚马逊云和微软云,甚至增速也不如微软的Azure。
云业务的另一个板块是Google Workspace,你可以理解为谷歌版的飞书,整合了各种产品在里面方便你在线办公,比如Gmail可以给你提供带有企业邮箱,诸如此类。
5,AI
Google的AI,其实是走在前面的。
2016年谷歌宣布从“Mobile First”转向“AI First”战略,体现出很强的前瞻性,2017年就提出Transformer架构,成为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模型结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ChatGPT就是在Transformer架构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为什么它叫GPT?因为GPT的全称为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它使用了Transformer中的Decoder架构。
大模型率先由ChatGPT突破,本身就带有偶然性,因为大模型的产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涌现”:团队有一个大模型,然后给GPT投喂数据,放任它学习,然后学着学着,AI就进化成了今天我们知道的样子,这就叫涌现。而不是什么领导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不,没有人知道会发生这种事情。
Gemini虽然晚于GPT,但两者各有千秋,只不过GPT在众多网民心中已经占据了品牌定位,这也是Gemini吃亏的地方。比如下图,Gemini在多模态能力(Multimodality)上就更优,支持文本、代码、音频、图像、视频,而GPT-4则不支持音频、视频。而诞生于谷歌的Gemini在数字营销分析上更强,而GPT则适合比较泛的任务,比如内容生成之类。
6,我们真的应该担心Google吗?
对谷歌的业务进行一番分析后,我大概知道市场的担忧所在——搜索引擎已经进入成熟期,正在快速发展的云业务以及AI似乎都落后于微软,这也是谷歌在Big 7中的表现相对平庸的地方。
但我的思考是:我们到底要关注谷歌的什么?
如果你只是为了“炒”股,你确实应该关注一些短期的东西,比如Gemini和GPT谁更午逼?Bing会不会冲击搜索引擎市场?下次发布的新版Gemini会不会超预期?但是抱歉,我做了这么久的投资,我的回答是:
真的不知道!
如果你关心这种短期的边际超预期,那么你大概率就是在猜,每当我读到这一类研报,我都半信半疑,诸如“谷歌下个月发布XXX,有望成为最午逼的XXX”之类,分析师但凡加上“有望”俩字就没事了:我只是说“有希望”嘛!又没说绝对!
你看,又是正确的废话。
因为从事量化交易,我在投资和投机两个领域都有深刻体验,但我的体会真的是:如果让我做主观投资,我宁愿做股票的基本面价值投资,我应该不会做任何股票领域的主观投机交易了,一方面是我有量化技术,另一方面是我玩过,猜不透,真的猜不透,什么“谷歌下个月有望发布XXX,业绩超预期”之类,就是猜测罢了,然后一堆分析,最后买了个底部放量的。
如果让我从事投机交易,我只依赖量化技术,不想再依赖个人的主观交易判断。
所以对于谷歌,我还是更关注长期的东西:谷歌一直以来创新的基因是什么?它能不能持续引领创新?它还是那家伟大的公司吗?还是我喜欢的谷歌吗?
答案是肯定的。
谷歌的创新,来自于一种自下而上的“涌现”以及宽松的机制,员工可以用10%的时间来探索个人兴趣,开发个人项目,许多很酷的项目都诞生于此,虽然也有很多失败的项目,比如Google眼镜,但我认为这是创新路上的噪音而已,你不能因为Google眼镜失败了,就全面否定这种自下而上的涌现机制,君不见Gmail、Keep、Map、Earth之类成功的产品?
这种创新机制背后,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或者说,唯独美国西海岸的硅谷才有的这种文化:离经叛道的办公室,离经叛道的工作环境,远离东海岸华尔街的老古董们,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才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意。
当我看到这些图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撼的。
创新,不是因为某位领导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然后底下深刻领会、组织学习,然后组织什么攻坚小组大干快上、落到实处……不,这不是创新。这种玩法适合追赶者、模仿者,比如某种突破性技术出来的时候,组织攻坚小组来个逆向工程超英赶美,模仿总是很快,也是工业国最擅长的,但是模仿完了之后呢?下一个点子又从哪来?领导能有这种点子吗?
在座各位,有谁觉得自己的领导不是S8的?
如果你觉得是,那就对了,你的领导可没有创新的本事。
创新是灵感、涌现,是自下而上的,是一个个天才工程师的智慧。创新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并鼓励劳动人民的价值创造——不是嘴巴上的鼓励,而是来自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让创新者有所得,无论是利益,还是成就感。
只要西海岸还有这种氛围,只要谷歌还是这样离经叛道,它就是我要的谷歌。
7,对谷歌的估值
和腾讯一样,这家公司太难猜了!谁知道它明年、后年、大后年又会推出什么新产品!一大堆未来业务,谁知道哪个会突然蹦出来!而哪个又会暴毙!
所以你要我拍着脑袋对它进行盈利预测,我做不到,能做到的都是吹牛的。
市场也有担心的:现金牛业务处于成熟期,增速下滑,受AI冲击。也有分析师说这一行还能保持年化11%的增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也搞不清楚。
你可以为伟大的公司支付合理的价格,但如果能便宜一点,自然最好。
所以我模仿当时对腾讯的估值,对谷歌进行一个0增长假设:如果Google未来广告业务不太行,维持现状,那么最保守的假设就是它0增长。至于其他创新业务,有的好,有的死,我也不想赌它突然有个什么新业务会爆发起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2024年报上,谷歌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52.99亿美元,Capex=525.35亿美元,两个相减,毛估自由现金流=727.64亿美元。我又查了一下富途证券对谷歌的自由现金流的计算,2024年正好是727.64亿美元,和我计算的一模一样。
接下来,我假设几个场景:
标普500的年化收益率是10%,赚不到这个钱我宁可买标普,于是10%是我的资本成本(贴现率),那么谷歌的EV=727.64亿美元/10%=7276.4亿美元,EV/EBITDA=7276.4/1351.26=5.38倍。
当然,这太低了,很明显我过于保守,谷歌并不是陷入停滞,也没有衰退,大象还能跳舞。
那么我能不能给它一个永续增长率?比如3%,也就是跑赢通胀,我觉得这个合理。
于是谷歌的EV=727.64亿美元/(10%-3%)=10,394.86亿美元,对应EV/EBITDA=7.69倍。
如果我放宽贴现率呢?因为谷歌这种Big 7级别的,一般贴现率可以稍微放宽,比如从10%降低到8%,那么谷歌的EV=727.64亿美元/(8%-3%)=14,552.8亿美元,EV/EBITDA=10.77倍。
再结合历史估值水平,我发现2022年给过这样的机会,再考虑真实的增长率(而非0增长假设),给到10~15倍的EV/EBITDA是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如果接近10倍则是极好的。毕竟芒格说过“为伟大的公司支付合理的价格”,就谷歌这家公司而言,15倍也算合理。
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我之所以做这样的计算,是因为我习惯用这种方式去计算一家公司的估值锚点,PE也好,PB也罢,或者国外常用的EV/EBITDA,当股价接近这个锚点的时候我就可以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