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1百单8将,那些外号个个都让人拍案叫绝,形象精妙。
而在人民军队中,许多高级将领也有着自己的外号。
如开国上将许世友,战友们喜欢叫他“许和尚”,皆因他有少林寺习武的经历。
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大家称他为“雷公爷”,是说他脾气火脾,做事雷厉风行。
今天我们单讲讲八路军386旅三位高级将领的外号。
先不说这三位将领是谁,单看看外号:“瘸子”、“瞎子”、“瘦子”。怎么看起来也有点像伤残人士,与咱们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多少有点不搭界。
那这个外号到底有没有讲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既然是说到386旅,那他们的旅长自然不能跳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陈赓。
陈赓率领386旅在抗战时间,纵横驰骋于太行山,神出鬼没,打得日本小鬼子心惊胆跳。
日军对386旅是既怕又恨,甚至打出了“专打386旅”的旗号。
在“瘸子”、“瞎子”、“瘦子”中,第一个要说到的就是陈赓。
陈赓是我军高级将领中性格最乐观的一位。他于1922年在革命浪潮的感召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黄埔军校的首届毕业生。
在黄埔军校,他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陈赓以敏捷著称,有“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快不过陈赓的腿!”的说法。
在东征期间,陈赓还曾在战场上救下过蒋介石。
1927年,陈赓参与了南昌起义,在随后的南下行动中不幸左腿受伤。
在卢冬生的协助下,他经香港转至上海,并在牛惠霖骨科医院接受了治疗。
由于双腿多次受伤且由于当时的环境与条件,没得到很好的恢复,陈赓后来行走时总是步履蹒跚,当年黄埔军校里那位“陈腿”,也因此被人们打趣为“陈瘸子”。
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期间,陈赓身份暴露后被调往鄂豫皖苏区,并曾担任师长。
在新集西北胡山寨的战斗中,他的右腿再次受伤,不得不再次离开前线前往牛惠霖骨科医院接受治疗。
长征期间,陈赓担任了多个关键职务,并在1935年被任命为红军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组为八路军,陈赓被任命为386旅旅长。
在战争年代,他屡立战功,逐渐晋升为高级将领,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第二个外号“瞎子”,说的则是政委王新亭。
王新亭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其勇猛善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而闻名。
1955年,他荣获上将军衔,这是对他杰出贡献的最高赞誉。
王新亭起初隶属于红四方面军,加入红军后迅速崭露头角,不久便晋升为连队政治教员,并很快成为连队政治指导员,开启了他的军队政治工作生涯。
1933年,他被提拔为12师政治部主任,随后12师改编为红9军,王新亭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
从1930年入伍到1933年成为红9军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仅用三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将领,其晋升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组为八路军,王新亭担任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来,他作为第386旅的政治委员,与旅长陈赓共同指挥对日作战,屡建奇功。
由于视力不佳,王新亭被戏称为“王瞎子”。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参与了临汾战役和太原战役。
在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时,王新亭和他的第八纵队并未随行,从而与第二野战军分离,最终隶属于华北军区。
1949年,王新亭担任第18兵团第6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随贺龙元帅进军四川,参与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
最后一位“瘦子”说的是参谋长周希汉。
周希汉在抗战期间是陈赓领导的386旅的参谋长。
1927年,周希汉投身于黄麻起义,随后在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参与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反“围剿”战斗。
抗日战争期间,周希汉在陈赓指挥的386旅担任参谋长,参与了百团大战,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由于他异常消瘦的体型,他被冠以“瘦子”的称号,甚至有人戏称他为“天下第一瘦”。
解放战争时期,周希汉继续在陈赓麾下作战,他领导的部队共击毙和俘虏了61名国民党将军,其中大多数是被生擒的,包括国民党军第八兵团司令、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以及国民党中将邱行湘等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周希汉转战海军,成为海军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对他军事生涯的卓越贡献的肯定。
“瘸子”、“瞎子”、“瘦子”三个外号,没有任何贬义,都是战友间打趣、调侃之语,也见证了战友间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