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妓院的存在在当时是属于“国营”的性质,民间不能开设,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独特产业。随着齐国的衰落,战乱不断,这种行业并未得到持续发展。尽管如此,随着市场的需求,妓院的经营并未彻底消失。随着历史的推移,妓院渐渐变得更加隐秘,并逐渐形成了青楼的概念。
那么,“青楼”这一名字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最初,“青楼”指的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或者大家闺秀的闺房。直到南梁时期,一位叫刘邈的诗人写了《万山见采桑人》一诗,其中有一句“娼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这句话的出现,引发了文人们对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并通过他们的传播,逐渐将“青楼”这一词转化为指代妓院的代名词。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语言中广泛流传的词汇,就如同现代我们说“小姐”一样,被演绎成了妓院的象征。
到了唐朝,随着民风的开放,国家经济的繁荣,妓院逐渐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唐代的妓院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巅峰,但“老鸨”这一称呼直到明朝才开始流行起来。为什么会是“老鸨”呢?这与“鸨”这种鸟有关。明朝的朱权曾在《丹丘先生论曲》一书中提到:“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他将鸨鸟与妓女的行为做了比拟,认为鸨鸟是极为淫荡且无节制的,而这些特征恰恰与妓女的形象相符,因此将妓院的老板娘称为“老鸨”。
鸨鸟的行为特征让古人误解,鸨鸟的雌雄体型差异非常大,雄鸟的体型通常比雌鸟大得多,而雌鸟则没有明显的雄性特征,这种外形的差异引发了古人对鸨鸟的不解和误会。雄鸨鸟的“渣男”行为,播下种后便不管不顾,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也让古人将其与妓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古人眼里,鸨鸟的生活方式和妓女的工作似乎有着某种相似性。
事实上,鸨鸟本身并没有那么不堪,它们只是由于其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与其他鸟类不同而遭到误解。它们的雄性体型较大,羽毛鲜艳,但这些特征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性格或行为上有多么不堪。古人将这种鸟与妓女相提并论,无非是基于对其生活习性的误读。
如今,我们知道,鸨鸟是一种濒临灭绝的鸟类,仅存的数量已经少得可怜,比熊猫还要稀少。对于这一种鸟的冤屈,历史也许永远无法为它洗清。但至少在今天,我们已能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它,而不再将它与负面的社会现象相联系。
因此,青楼中的“老鸨”这一名称,实际上源自一段误解的历史,尽管它已成为流传千年的名词,但背后却隐藏着一只可怜的鸟的冤屈。而这段历史,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反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